再见!奇痒无比、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神经性皮炎
春季是一个万物复苏,百花齐绽,踏青赏花好时节。
但春季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也意味着噩梦的开始。
什么是恶梦呢?它就是--神经性皮炎!
人世间有各种痛
但是和“痒”比起来
好像都算不得什么
特别是像神经性皮炎
这种反复又顽固的痒痒痒
分分钟让人崩溃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又叫“慢性单纯苔藓”,俗称“老顽皮”,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群集性红斑、丘疹及苔藓化为特征,多见于成年人,顽固易反复。
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部、胳膊肘、手腕部、踝部,也见于腰背部、眼睑、四肢和外阴等部位,重度神经性皮炎可以全身泛发。
图片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多与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情绪不稳定等因素有关。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好发于头颈部、背部、肘部、腰部、骶尾部、会阴和阴囊等易搔抓部位。典型皮损为正常肤色或淡红色、褐色扁平丘疹、苔藓样斑块,表面光滑或有少量鳞屑。患处皮肤干燥、肥厚,表面可出现抓痕及色素沉着。除以上原因外,日晒、多汗、饮食嗜辣及胃肠道功能障碍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神经性皮炎。
图片
神经性皮炎,中医称为“顽癣”。顽癣者,顾名思义,大多是顽固难愈的。《诸病源候论》记载:“摄领疮加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大多数“顽癣”患者的病灶确是发生在颈项部,此外,还有发生在肘窝、胳窝、前臂、股、小腿、后腰部、会阴和肛门周围的。其症状多为:皮肤上出现聚结性扁平丘疹,呈圆形或多角形,大小如粟粒或高粱粒,沿皮脊方向扩延,状似席纹,皮肤变厚变硬,呈苔癣状,剧痒。其病因多由情志不遂,闷郁不舒,心火过旺,以致气血运行失调,凝滞于皮层;也有因脾脏湿热,复感风邪,蕴阻肌肤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性皮炎是因精神紧张,恐怖忧愁,或饮酒,吃辛辣过度,或环境突变而引起的代谢障碍。目前在临床上中医疗法效果较好。
图片
中医分型辨证分型;血虚风燥:当归饮子加减皮损色暗或灰白,肥厚粗糙,斑块经久不消,间见抓痕血痂,痒不能抑,伴心悸乏力,气短健忘,或月经不调,便秘纳差,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治宜养血驱风润燥。药用熟地黄20克,当归10克,黄芪15克,白蒺藜10克,川芎10克,白鲜皮12克,荆芥10克,防风12克,地肤子10克,甘草3克等。水煎服,每日一剂。
图片
肝郁血燥:丹栀逍遥丸加减:皮肤初期,皮肤奇痒,粗糙,色红界清,纹理加深,伴精神抑郁,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咽干,目赤心悸,口干咽燥,舌边尖红,脉弦细。治宜疏肝养血润燥。药用当归12克,白芍12克,生地黄15克,郁金10克,首乌藤30克,柴胡6克,栀子10克,牡丹皮10克,白蒺藜10克等。水煎服,每日一剂。
图片
风湿内蕴:除湿胃苓汤加减:
皮损成片,呈淡褐色,粗糙肥厚,阵发性剧痒,夜间尤甚,伴头身困重,纳呆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或滑。治宜驱风除湿止痒。药用乌梢蛇10克,蝉蜕6克,苦参20克,薄荷5克,当归10克,白鲜皮12克,荆芥10克,防风12克,赤小豆15克,皂刺10克等。水煎服,每日一剂。
图片
神经性皮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尽可能减少或去除诱发因素,如避免日晒、反复摩擦、过度清洁,加强护肤,使用润肤乳。●正常作息,保持心情愉快,及时排解精神压力及情绪紧张,必要时辅以心理治疗。●轻度瘙痒时,可采用冷敷或拍打的方式缓解瘙痒即越痒越抓→越抓越厚→越厚越痒。所以,千万不能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对神经性皮炎患者来说,做好以下几点日常护理尤为重要:1.放松紧张情绪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不要熬夜,避免情绪紧张、压力过大、焦虑、激动;培养一项积极阳光、舒缓身心的业余爱好。2.减少刺激神经性皮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剧痒诱发的搔抓是引起皮肤局部增厚粗糙的原因,所以一定要有治愈的信心,避免用力搔抓、摩擦及热水烫洗等方法来止痒。这是切断上述恶性循环的重要环节。3.合理调节饮食尽量少喝含酒精类饮料,少吃辛辣食物,不吸烟、少饮酒,保持大便通畅。4.注意防晒日晒高温会加重病情,所以做好防晒有助于该病的恢复。5.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少抓、少洗、少烫、少用损伤皮肤角质的洗沐用品。建议使用皮肤屏障保湿修复乳,保证皮肤屏障的完整和滋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复发。6.一定要管住手!不要抓!瘙痒的时候可以冷敷止痒或者用手拍打患处来止痒,及时外用药膏并按摩也有止痒作用。7.避免刺激自己的皮肤,如洗澡水温不要太高、时间不要太长,不要用肥皂香皂沐浴露,洗澡后要多用温和的保湿润肤身体乳,避免剧烈运动和大量出汗、日光暴晒,可以选择一些不太容易出汗的中等强度的活动,如快步走、慢跑等。8.平时注意勤剪指甲,穿宽松、纯棉的衣服,不穿化纤的内衣,不穿紧身、高领衣服,不戴项链。9.最后以及最重要的一点,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遇事不要太过急躁;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982976037@qq.com或者QQ:982976037),我们立即处理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